谢谢题主的提问和平台的邀请。
流传甚广的佛教传说
(菩提树,水滴形叶、气生根)
唐代佛教五祖弘忍大师,佛法高深,学问渊博,90高龄时,佛门接班人的遴选自然提上日程。
一天,他于禅堂召集徒众700余人,令每一位僧徒各作一首偈语,以诗成偈更好,如果偈语符合佛门最高境界,便接替五祖宏忍,立为六祖大师。
佛旨公布后,佛徒冥思苦想,跃跃欲试。有一位青年僧徒神秀,多才善诗,略一思忖,拿起大笔在寺院墙壁上,写出了一首诗偈。
身是菩提树
心如明镜台
时时勤拂拭
不使惹尘埃
菩提意为觉悟,此诗偈义在明哲保身,觉悟自醒,不沾尘世污染,尽心理佛。此偈不失为一首劝人洁身自好的优秀诗偈。
此偈一出,全院轰动,僧众们纷纷诵读,抄写。众生皆认为此偈一锤定音,只待五祖鸿忍大师认可。
弘忍大师静坐禅堂,双手合十,似入无人之境。
当时在寺院偏僻处踏碓舂米的徒弟慧能没有到禅堂来,听到师兄弟们的传诵,随口反诘道:
菩提本非树
明镜亦非台
本来无一物
何处惹尘埃
慧能的偈语,全盘否定了神秀诗偈的意境,出神入化,达到了尽善尽美的佛家虚无境界。
“菩提”一词为古印度语(即梵文)Bodhi的音译,意思是觉悟、智慧,用以指人如梦初醒,豁然开朗,顿悟真理,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。佛祖既然是在此树下“成道”,此树便被命名为菩提树。
五祖听到慧能的诗偈,立即召集全院僧众举行隆重的佛事,传授衣钵,给慧能披上大红袈裟,当众立为六祖大师。
慧能这首偈的要义
惠能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,具有原则的区别。神秀的那首《无相偈》,强调“时时勤拂拭”,而惠能的这首偈,是对神秀偈的完全否定,要义为“见性成佛”。在以后的修习中,他强调“世人性本自净,万法在自性。思量一切恶事,即行于恶;思量一切善事,使修于善行。”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成为佛教著名的“顿悟说”。在他看来,“愚人”与“智人”,“善人”与“恶人”,和“佛”之间,都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。从“迷”到“悟”,仅为一念之别。这种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的思想,对中国佛教的演变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。
人物介绍
惠能(638—713)唐代高僧。俗姓卢氏,家贫,自幼砍柴侍母。
修习佛法三十余年,弘法度众。武则天、唐中宗曾多次敕书征召入京,他以老病相辞,终不奉诏。
六祖于公元713年夏于新州圆寂。六祖肉身如今完好地安放于广东韶关南华寺。
(图片源于网络)